2025年9月20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承办的“岭南科技创新论坛——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器械前沿科技与成果转化论坛暨2025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广州新华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生共赴学术盛宴,与全国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探讨医工融合的前沿进展与创新实践。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主论坛:洞察宏观趋势,把握创新脉搏
在主论坛环节,学院师生认真听取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专家教授的高水平报告。华南理工大学陈小奇院士分享了具身智能康养机器人创新实践与展望,清华大学王广志教授深入分析了智能化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与挑战,天津医科大学顾汉卿教授解读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项目的技术要求。西南交通大学靳忠民教授系统阐述了骨科植入物临床前的安全有效性评估,清华大学孙伟教授展示了生物3D打印与类器官研究进展,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则介绍了重大心脏疾病治疗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及临床应用。这些高质量报告不仅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大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选题与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

(专家报告合集)

(专家报告合集)

(专家报告合集)

(专家报告合集)
分论坛二:聚焦医工融合,激发创新思维
本次会议围绕细分领域举办了八场高质量分论坛,由医疗器械分会等承办的“分论坛2——医工融合与创智发展”,聚焦多个技术领域,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学术前沿及创新成果。华南理工大学薛泉教授分享了微波消融技术新进展,暨南大学陆尧胜教授探讨了AI在产科中的应用与技术跃迁,华南师范大学张涵教授介绍了非接触心律呼吸监测关键技术。深圳湾实验室彭旗宇研究员阐述了新一代PET分子影像技术的医工融合创新与转化,南方医科大学周凌宏教授以放疗设备为例探讨了国产诊疗装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山大学易长青教授分享了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技术与装置,广东药科大学蒋世忠副教授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术机器人母平台,暨南大学杨梓铎博士则分享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产时母胎风险评估人工智能模型构建。
分论坛同步举行了医疗器械分会换届大会,我院陈仲本教授受聘为分会顾问,周酥书记当选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莫忠副院长、李周雷老师、蔡莉莉老师当选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师生专注聆听报告)

(师生专注聆听报告)
本次论坛以“新质筑梦,医工融合”为主题,聚焦高性能医疗器械科创与产学研融合,搭建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让与会师生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信念,切身感受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社会价值与创新活力。
本次论坛是我院推进新工科与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实践。学院将持续鼓励师生参与高层次学术活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促进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新华力量。
供稿人:李文婷
图片来源: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校对: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委组织部
初审:邓芷晴、马伯澜
复审:何瑶瑶
终审:罗万玲
图文编辑: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学宣传部
责任编辑: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