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与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广州新华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依托大湾区优势,以“医工融合”为核心,搭建“双师型”师资、“医教-科教-赛教”平台与优质实习基地,培育重实践的创新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或斩获顶尖高校录取通知书,或入职知名企业与三甲医院,用实力诠释专业竞争力。
科研实践双优,蔡锦科叩响哈工大之门
从广州新华学院的实验室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课堂,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蔡锦科以“科研筑基、竞赛赋能”的成长路径,成为学院“医工融合”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

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蔡锦科
本科期间,蔡锦科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凭借优异成绩荣获2023-2024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更主动投身科研创新,在嵌入式医学设备研发领域深耕细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第五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将课堂所学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在实践竞赛中,他同样表现突出,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思维,在2024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斩获三等奖,充分展现了学院学子“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能力。
2025年,蔡锦科成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双一流”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为研究生,其成长轨迹印证了学院“科研平台支撑、导师精准指导”培养体系的实效性,由中山大学及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双师型”导师团队,为他提供了从学术选题到实验设计的全流程支持,而学院与三甲医院共建的实习基地,则让他在临床场景中明确了科研方向,最终实现从“新华学子”到“顶尖高校研究生”的跨越。
二、以坚韧铺就公职路,王茂生入职市场监管系统
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王茂生凭借坚定信念与扎实行动,成功通过公务员选拔,入职河源市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用成长轨迹印证了学院“培养适配多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广大学子树立了考公奋进的榜样。

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王茂生
王茂生的考公初心,源于学院搭建的优质实习平台。大四上学期,他进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实习,在此过程中,他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医疗器械合规检查、行业政策解读等实际工作结合,深刻体会到公共服务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让“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想法愈发清晰,考公的种子自此生根发芽。
备考之路虽艰,却有学院与身边人的温暖支撑。实习期间,王茂生开启“宿舍—实习单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既要完成实习任务,又要攻克行测、申论重难点,“累且枯燥,但每解决一个难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学院对考公学子的全力支持——提供备考资料、组织政策解读;是家人、老师的包容鼓励,在他焦虑时给予信心;是实习单位师长的经验分享、自习室“搭子”的并肩陪伴,帮他少走弯路,始终保持前行动力。
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子到公职人员,王茂生的成长,是学院“医工融合”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多元发展潜力,让学子能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为社会输送更多“懂专业、善实践、能担当”的人才,助力学子在理想道路上逐梦前行。
三、以专业铸就业绩,刘冰冰深耕检测绽芳华
在“医工融合、以赛促学”的办学理念指引下,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刘冰冰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全面的综合素养,成功入职中国实力较强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方圆广电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测试工程师。她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成果,更生动诠释了学院“培养重实践、创未来的创新型医学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广大学子树立了专业成才的典范。

202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刘冰冰
本科期间,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将专业课程学深悟透,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与实践活动,以赛促学、以践强能。积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首届形态实验课读片大赛、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竞赛,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生动体现;而广州新华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称号,更印证了她在学业与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这些成长,离不开学院“双师型”师资团队的专业指导,也得益于学院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点培育。
入职方圆广电后,刘冰冰快速适应测试工程师岗位需求,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医疗器械检测知识与实验操作经验,高效完成设备性能检测、检测报告编制等工作,以专业能力赢得企业认可。她始终践行“追求的后面没有句号”的成长信念,这份积极进取的态度,正是学院“博学、笃行、正心、自强”校训精神的鲜活传承。
从课堂学习到竞赛实践,从校园到职场,广州新华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始终以“医工融合”为核心,为学生搭建“学知识、练技能、拓视野”的成长平台,助力学子在医疗器械检测、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找到自身价值。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更多像刘冰冰一样“懂技术、善实践、能担当”的专业人才,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华力量。
以专业守医者初心,房建南深耕放疗十余载
2016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房建南,从校园走向临床一线,如今已成长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肿瘤放疗科技术组副组长,用近十年的坚守与深耕,书写了“专业成才、服务医疗”的成长答卷,也生动印证了学院“培养临床适配型医学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效。

2016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房建南
房建南的职业根基,始于学院系统化的专业培养与优质实践平台。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放射生物学、肿瘤放射物理学等核心课程,在“双师型”师资团队(含中山大学及附属医院专家)的指导下,构建起扎实的医工交叉知识体系;学院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建的实习基地,更成为他衔接校园与职场的关键纽带——在这里,他参与肿瘤放疗设备操作、治疗计划制定,将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毕业设计围绕肿瘤精准放疗技术展开,为后续职业发展筑牢专业基础。这份“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正是学院“医工融合”特色的核心体现,让学子在毕业前便具备适配临床需求的专业能力。
2016年入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来,房建南始终以母校“博学、笃行、正心、自强”的校训为指引,在肿瘤放疗领域持续深耕。他专注肿瘤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研发,不仅在工作中严谨负责、精准操作放疗设备,更积极投身学术探索——多次在省、国家级学术会议分享研究成果,在肿瘤放疗相关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还申请授权多项相关专利,从“肿瘤放射治疗师”逐步成长为科室技术骨干,用专业实力为患者诊疗保驾护航,也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从新华校园的学子到三甲医院的技术副组长,房建南的成长轨迹,是学院“培育服务医疗事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办学目标的鲜活注脚。学院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标准、实习基地链接顶尖医院、师资团队融合医工专家”的培养路径,让学子既能掌握工程技术核心,又能理解医疗临床需求,为医疗健康领域输送了一批批像房建南这样的“懂医疗、精技术、善创新”的专业人才。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医工融合”办学特色,为更多有志于服务医疗事业的学子搭建成长平台,助力他们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
供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文字:罗万玲
图片:蔡锦科、王茂生、刘冰冰、房建南